大兴安岭60年绿色发展之路
今年,大兴安岭迎来开发建设60周年。60年来,大兴安岭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植绿、护绿、兴绿,让生态家底更厚、富民路子更宽。
科技助力,筑牢最北生态屏障
深秋,大兴安岭秀美的浩瀚林海,被大自然调成金灿灿的颜色。走进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阿木尔林业局的轻基质育苗大棚,千万盏白色育苗营养杯盛托着一株株细小的红松种苗,在阳光下绽放着稚嫩的青黄。
“这是我们2020年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引进的轻基质育苗技术,原先用土培,一个人只能背二三十株苗,现在轻便多了,能背100多株;成苗率也由原先的70%提高到85%。”技术员张清林介绍道。此外,苗木的培育周期也被缩短,原本3年才能培育的樟子松,现在2年就能上山。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通过探索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模式,实施一林一策,努力实现由扩大森林面积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提高森林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变。2023年共完成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任务21.2156万亩,试点完成率100%。
两业并举,端起生态金饭碗
大兴安岭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这片林海雪原孕育出无数天然、无污染、纯绿色的珍馐。阿木尔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穆臣伟说:“我国大部分野生蓝莓都来自大兴安岭,但早些年大多直接低价卖掉了。”如今,他们成立了专业化、商业化运营团队,将103种产品线上推介销售,今年1—9月实现销售收入19万元。
在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森林环抱中,一座座五颜六色的砖瓦房整齐排列。副乡长方娜介绍:“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为乡亲们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今年已经迎来了7万多名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
搭建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大兴安岭寒地生物中试基地食用菌实验棚,一排排形似“小木墩”的菌包笔直罗列,黄褐色的灵芝犹如撑开的小伞,菌盖层叠错落,长势喜人。农艺师胡海冰和同事们满心欢喜:“今年我们对3000袋菌包培育试验,头两茬形态佳、品相好,产量达到280斤。”
60年来,大兴安岭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座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放眼未来,这里将会让生态家底更厚、富民路子更宽。